——给刚出院的你的一份“日常清单”
一、换敷料:两天一次是常规,湿了脏了随时换
出院时,医护通常会在伤口表面覆盖一层透气敷料。回家后,只要没有明显渗出或污染,可每隔 48 小时左右更换一次;若敷料被汗水、液体打湿,或表面看到淡黄色印迹,不必等“整点”,立刻换新的即可。换之前先洗净双手,动作轻,不反复撕扯胶布,减少对皮肤的二次刺激。
二、拆线时间:身体不同部位,节奏各不同
伤口闭合方式有很多种,缝线只是其中一种。以下时段供你参考,最终请以出院记录或医生口头叮嘱为准:
头面颈:约 4–5 天
下腹、会阴:约 6–7 天
胸、上腹、背、臀:约 7–9 天
四肢与手足:约 10–14 天
张力较大处(减张缝合):约 14–21 天
医用胶水粘合:无需拆线,表面胶膜 7–10 天左右随角质自然脱落
三、这些信号出现,拆线日程可能要往后挪
• 血红蛋白偏低、体重明显减轻、全身状态较差
• 水电解质指标尚未回到正常范围
• 高龄、婴幼儿,或血糖控制不理想
• 咳嗽频繁、腹压增高,胸腹切口易受牵拉
• 伤口周围持续肿胀,按压凹陷恢复慢
出现以上任一情况,先联系随访医生,确认是否需要调整拆线时间,不要自行决定。
四、拆线后 7 日“黄金观察期”
看:每天对镜自查,红肿范围是否扩大、有无渗液或异常凸起。
静:避免提重物、剧烈伸展或大汗淋漓的运动,给胶原纤维一点“安静”的重组时间。
干:结痂前尽量少直接冲水;若需清洁,可用一次性无菌生理盐水棉片轻蘸,周围皮肤低敏胶布固定干敷料即可。
痒:结痂期发痒是常见现象,用干净手掌隔着衣物轻压代替抓挠,避免留下小划痕。
吃:鱼肉蛋奶、新鲜果蔬均衡搭配,暂时远离高度辛辣、酒精和浓茶咖啡,减少对微循环的刺激。
穿:宽松纯棉衣物优先,领口、裤腰不勒伤口;外出时可用遮阳伞或薄纱布遮挡,减少紫外线引起的色沉。
五、居家小工具,提前备更省心
• 一次性无菌敷料包:内含纱布、棉片、胶带,独立包装好存放。
• 小手电筒或手机补光灯:光线不足时,帮你看得更清。
• 低敏纸胶布:比普通塑料胶布透气,撕下不疼。
• 记录小卡片:把拆线日期、换药次数、异常感受简单写下,回诊时带上,医生一目了然。
六、什么时候必须回医院?
体温 > 38 ℃ 且持续。
伤口突然胀痛或跳痛,颜色发暗、渗液增多。
胶膜提前整块翘起,下方可见分离裂口。
任何你“拿不准”的变化——别犹豫,先电话咨询,再决定是否立即返院。
七、给情绪也“松松绑”
手术只是康复旅程的起点,允许自己偶尔焦虑,但别让焦虑占据全部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、做几次深呼吸,或听 10 分钟喜欢的音乐,都能让副交感神经占上风,为组织修复添一份“内在”的温柔力量。
祝你在家也能安心、省心、舒心地度过每一天,早日回归往常生活。若有新疑问,把记录卡片拍照发给随访微信,医护团队一直都在。